原创 品香港最准最快资料大全种多里话供需(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李斌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大海的魅力体现在浩瀚无垠的体量上,也体现在奔腾跳跃的每一朵浪花上。宏观经济回暖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投影在一个个产品、一次次消费上。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透过生活细节,观察和解析中国经济的空间与基础、优势与潜能、韧性与动力,探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所在、力量所依。
——编 者
中国经济之所以具有深厚内生动力,根本就在于14亿多人构成的消费大市场所释放的需求在持续变化、不断升级,并与生产端、供给侧形成联动互促
春节临近,笔者置办年货,选择枕头时挑花了眼。仅功能性枕头这一类别,就包含传统的荞麦壳、决明子、竹炭等枕头,以及日渐流行的记忆棉枕头、乳胶枕头、零压枕头、羽绒枕头等。如果结合康养需求再去挑选,仅仅中式本草枕头就多达十几种。
造型体现人体工程学原理,功能契合个性化需求,填充物有利于保健养生,小小枕头,其中蕴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大文章。挑花了眼的烦恼,在日用消费品各细分领域几乎都有体现。日用消费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为我们观察中国经济向好趋势和高质量发展态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消费增量从哪里来?来自于精准捕捉消费里的新需求。手纸易堵塞马桶,水溶厕纸应运而生,环保还卫生。忘记拔插头有安全隐患,定时插座贴心省心,不仅安全,还节能。伸缩收纳盒整齐有序、防水医用胶带固定敷料、开箱刀安全拆快递……五花八门的小物件,都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要,方便了生活。中国经济之所以具有深厚内生动力,根本就在于14亿多人构成的消费大市场所释放的需求在持续变化、不断升级,并与生产端、供给侧形成联动互促。
需求是总量概念,也包含个性差异。从智能马桶盖到防摔马甲,老年群体选购日用品,看重智慧养老、医疗健康等功能。在社交平台“打卡”“种草”,也喜欢探索个性化定制,年轻消费者选购日用品,更关注品牌价值和购物体验。万能插座、多功能收纳盒等便利桌面办公,“赢麻了”花椒小挂件、“摸鱼”暖手宝缓解压力、疏导焦虑,上班族选购日用品,更倾向于契合工作场景。超大规模市场不仅总体需求具有超大规模特征,而且个体需求多种多样。从差异化中开拓蓝海,从个性化里洞悉趋势,企业才能准确把握创新的切入口。
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捕捉市场的苗头,才能找准投资的风口。2024年,一名90后返乡成为新农人,在观赏香蕉上创新推出一系列“果语”产品。观赏香蕉因“禁止蕉(焦)绿(虑)”的谐音梗而爆火,受到年轻消费者推崇。只有僵化的产品,没有僵化的市场。谁懂潮流,谁知风尚,谁就能站上创业的风口。准确把握未被发现、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和市场趋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伴随“两新”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消费潜能不断释放。惠而不贵的日用品消费,同样值得重视。日用品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向好、社会就业的活水涌流、工人收入的水涨船高,是“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生动体现。日用品行业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相促的重要纽带,从教育培训到健身娱乐,从医疗保健到家政服务,小小日用品满足着多元多样的服务需求。扩大日用品消费,无论是消费端还是生产端,受益面都是极为广泛的。
在更高维度上,把握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扩展、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从居民端发掘新需求,从企业端增加新供给,形成供需间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利眼前,也惠长远。“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其战略价值和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眼下春节临近,无论是老北京年货大集还是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传统的福字、春联、台历等新年饰品,蛇年创意灯饰、立体摆件等新式日用品,都迎来大量消费者和采购商。琳琅满目的日用品,托举一个万家欢乐的幸福中国,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活力中国。
第五项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浙江大学张国捷、云南大学于黎以及西北大学齐晓光、李保国团队合作的“解码灵长类基因天书,破译生命演化谜题”研究项目。
2月29日,沪深两市成交总额1052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3567亿元减少3041亿元。其中,沪市成交4528亿元,比上一交易日5766亿元减少1238亿元,深市成交5998亿元。
吴江浩: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外资企业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确实有部分外企退出中国,但没有出现所谓“逃离潮”。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国投资出现普遍性下滑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减少18%,主要外资流入目的地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像印度减少47%,东盟减少16%。与之相比,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退,依然坚定看好中国发展前景。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引资规模仅次于2021年、2022年,处于历史第三高。同时,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