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支持度保持在高位管家婆2024精准资料大全
中新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1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2024年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学术惯例”的受访者比例为78%,与2023年持平。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当天向媒体发布消息说,2024年是其连续第九年与数字科研(Digital Science)公司、Figshare知识库联合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并于12月初发布2024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对其中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即41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撰写并发布了《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
该白皮书通过深入分析从中国学者收集的调研问卷,全面梳理中国开放数据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其主要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并呈逐年增长态势。近3年来,中国受访者对于“让研究数据开放获取成为学术惯例”持同意态度的比例稳定在六至七成,但仍普遍低于对论文开放获取的认可度。中国学者对于“让论文开放获取成为学术惯例”的支持率,在2023年和2024年均超八成,分别为83%和85%。
——中国学者对于开放数据相关概念的了解程度在逐步提高。2018—2024年,熟悉或听说过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复使用)原则的中国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从未听说过的学者比例呈下降趋势。
——数据引用仍是中国学者共享科研数据的最主要动因。在中国受访者的数据共享动因分析中,“数据引用”在2022—2024年都是第一动力,且均超60%。这与全球学者的数据共享动因一致,但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数据共享方面的贡献并未获得足够认可。
——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对中国学者数据共享行为的影响力在增强。2024年,将其列为驱动因素的中国受访者比例已增至69%,其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外期刊要求或鼓励数据共享,推动更多中国学者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参与其中。同时,“资金资助方要求”“单位/机构要求”的影响力占比也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成果被“抢发”、数据滥用,以及涉敏感信息问题成为中国学者数据共享时的主要担忧。202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成果被‘抢发’”(42%)、“数据滥用”(39%),以及“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对象允许”(36%)是占比最高的几项顾虑。
——中国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数据存储库作为数据共享的最佳实践。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分享数据的最主要方式是机构存储库(60%),其次是论文附加信息(51%)、资金资助方存储库(32%)和外部存储库(27%)。
——人工智能(AI)工具正被更多地用于辅助数据管理。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使用ChatGPT等AI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元数据创建,已经和经常使用(共24%)、计划使用(36%)AI工具的人数较去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升,不考虑使用的人数则明显下降。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表示,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共性规律。
施普林格·自然的科研总裁史蒂文·印驰库姆(Steven Inchcoombe)说,十分高兴看到开放数据共享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长,其中中国科研人员对这一开放科研的实践展现了极大热情。
据了解,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中,70%来自高校,其次是科研机构(13%)和医学院(8%)。在学科分布上,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医学(21%)、生物学(19%)和工程科学(13%),2024年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者明显增加,居第四位。
此外,《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4》还邀请中国数据开放共享领域的专家撰文介绍多个领域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情况,包括材料腐蚀、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网络)、人类遗传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并从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激励机制、数据存储库合作共建、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培训等方面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开放数据事业。(完)
17。创新物流运输服务模式。推进公铁联运“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探索建立符合沿边地区多式联运发展特点的业务模式和规则标准,加快与国际联运规则衔接和标准互认,推动多式联运规则标准“走出去”。探索赋予运单物权凭证功能,为有关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实践支撑。探索开展基于铁路运输单证的金融服务。加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开行中欧班列,有效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支持搭建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平台。优化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国家主要城市航路航线网络衔接,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并结合乌鲁木齐机场、喀什机场国际航线网络建设需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培育发展国际航空市场。
今年1月,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的主要工作中,包括“围绕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法治保障、国家安全等重点任务跟进监督,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中新网11月1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从“问世”,到“隐退”,再到“重出江湖”,在各地为提振楼市各出新招的背景下,曾流行于棚改高峰期的房票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中。